新闻动态
这是一份你不得不看的的医院感控市场报告!
发布时间:2017-03-17 14:00:2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院感染,全称“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指医者和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按照感染途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手术感染、血液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因使用呼吸器导致的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是因使用导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它不仅与医院有关,关系到每个人,医务人员、患者以及陪护等,手术、穿刺、针灸、接种疫苗,输血、透析、微创、注射皆可造成感染。牙科诊所、整形医院、养老院都存在感染风险。本篇报告对医院感染控制进行概念、标准、相关法律法规普及。
全球医院感染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和大量使用,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和变异菌株,致使患者抗生素的选用越来越高级,用量越来越大,这也导致了全球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200万起医院感染,经济损失高达75亿美金,英国每年10万起医院感染,造成损失达45亿美金,中国每年发生400万次。我国国家卫生部规定,医院感染发病率:一级医院<7%;二级医院<8%;三级医院<10%;各级医院漏报率均≤20%。据中华医学感染学2015年数据,中国综合医院每例医院感染患者所导致直接经济损失为11229元-33187元。
全世界每时每刻140万人在遭受医院感染。其实,很多患者在医院的并发症都是感染引起,而且70%的医院感染可通过感控措施避免发生。由于医院感染控制失控导致的医疗事件频发。
医院感染的流行特征
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预后、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严重的导致患者死亡;同时还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项研究显示,医院感染病原菌前5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上呼吸道及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应用及病室空间较小,室内飞沫间的传播往往不易控制,造成交叉感染,是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首位的另一原因。
目前,中国医院各科室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有研究指出,医院感染的易感染科室依次为外科ICU、血液科、急诊科、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而感染患者的年龄呈V形分布,主要是小于两周岁的婴幼儿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老年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多伴基础疾病,因而这两个人群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常见的7大类医院感染中,有6类可经接触传播,5类感染可经空气传播。
1. 丙肝(HCV)乙肝(HBV),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
2. 肠道病毒感染,主要经过粪-口传播,通过人-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通过被病毒污染的医院环境、医用设施、生活用品、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等间接接触。肠道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3. 手术部位感染,经过接触传播,细菌经手术人员的手、器械、纱布、冲洗液等直接进入手术野;被细菌污染的器械、敷料、消毒液和绷带可将细菌直接传入切口。可也经空气传播,皮屑、飞沫、头发上的细菌通过流动空气和污染的媒介进入切口。
4. 新生儿感染,主要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产程中可以通过污染的羊水吸入获得感染,产后与母体的接触及被污染的环境、医用设备器械、生活用品等的间接传播均可感染。室内空气污染、以及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如导管、插管、雾化器、面罩、暖箱、蓝光箱、治疗车、婴儿床及空调机等。
5. 血流感染,病原体直接进入血流或间接接触传播。动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以及介入治疗等;或者因血管内注射的药物、液体、血液、血浆不洁引起。
6. 烧伤感染,主要经接触传播,环境中一些生活设备如水龙头、床单被服以及治疗设备等,工作人员双手污染后等引起病原体的传播。也可经由空气传播,烧伤皮肤呈开放性特点,易受到空气中细菌病毒侵袭。
7. 呼吸道感染,主要经空气和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长时间大范围悬浮在空气中导致疾病的传播或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和说话时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进入易感人群的眼睛、口腔、鼻咽喉粘膜等时发生传染。可也经接触传播,病原体污染医务人员的手、医疗器械、纱布、冲洗液等传播。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关键、最简单和经济的方法。较多研究发现医护人员手的微生物感染非常严重,往往成为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0%以上。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病原菌以气溶胶的形式分散在空气中,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烧伤患者皮肤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各种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医院环境中病原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病原微生物经空气或者其他传播介质传播疾病,因此,医院空气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政策扫描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年7月25日,卫生部印发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政策中规定: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2《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2010年1月18日,卫生部印发《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政策规范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包括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中涉及的医疗器械产品安全、人员、制度、技术规范、设施、环境等的安全管理。
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条例》中规定,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
4《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WS/T 524—2016》
2016年8月2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 2016 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爆发控制指南(WS/T524-2016)。《指南》中规定: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责任制,明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暴发在监测、报告、调查和处置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处置工作预案,明确医院各相关部门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工作中的职责。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制度和落实措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的暴发。
对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的其他患者、医院工作人员、陪护、探视人员等进行医学观察,观察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或无新发感染病例出现为止。停止使用可疑污染的物品,或经严格消毒与灭菌处理及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
若医院感染新发感染病例持续发生,应分析控制措施无效的原因,评估可能导致感染暴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并调整控制措施。情况特别严重的,应自行采取或报其主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后采取停止接诊的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具体的方法
第一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
任何医院感染的发生均直接或间接与医务人员有关,医院内无论医师、护士、医技人员,还是后勤、进修和实习人员均可能对医院感染工作产生影响。尽管我国近年在医院感染工作上作了大量的宣传培训,但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知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各种新型的消毒剂、消毒方法及监控技术层出不穷,大部分医护人员对各种化学及物理消毒方法及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依旧掌握不全面。
研究指出,80.0%医务人员能做到无菌操作前后及抢救危重患者前后洗手、抢救危重患者时戴口罩;60.0%的人不能做到六步洗手法、进病房戴口罩、接触病历及患者物品后洗手。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无论医师、护士还是医技检验人员均存在着不规范的操作,因此,医务人员应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二改善医院空气环境质量
研究表明,医院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据报道,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达14种,居各种传播介质之首。当医院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总数为1000-1800cfu/m3时,空气传播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若细菌总数降至180cfu/m3,以下,这种危险性明显降低。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强结合完善消毒灭菌工作对控制外源性感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规的物理、化学消毒容易产生空气二次污染和一定的毒副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消毒方法均为终末消毒,不具备抑菌效果,一旦停止消毒,环境中的病原菌数很快会回升。且有些消毒方法对室内设备有一定的腐蚀性,对人体有一定的副毒作用,使用过程中人员必须离开。因此,引入动态消毒的概念非常必要。在空气消毒的基础上,还必须引入经空气洁净和绿色消毒的概念,这是当今及将来医院空气消毒的发展趋势。
康风环境官网:www.kfiaq.com
康风环境微信公众号